1.1《脾胃论》——李东垣
[content_hide]1.1.1脾胃论卷上[/content_hide]
1.1.1.1脾胃虚实传变论
1.1.1.1.1《五脏别论》云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,天气之所生也。其气象天,故泻而不藏,此受五脏浊气,名曰传化之府,此不能久留,输泻者也。
【阐释:《黄帝内经-素问-五脏别论》写道: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,这五者都是由天之气所生,它们的性质符合天的意象,都具有泻而不藏的特性,它们接收水谷的浊气和来自五脏的浊气,却不能让其长久停留,要在一段时间内,把它们的精华部分输送给五脏以及全身,并把糟粕部分排出体外,因而这五个器官被称之为“传化之腑”。补充:这里只提到了五个腑,没有说胆这个腑,因为胆不属于传化之腑,而属于“奇恒之腑”,古人认为胆和五脏都有驻藏精气的作用,但实际上胆也是要按时排泄其内部胆汁的,而胆汁实际上也是来源于肝代谢出来的水谷浊气,所以虽然没有归类于传化之腑,但是也和传化之腑沾了点边,而胆汁虽然来源于水谷之气,但也是比较干净的,有它的生理作用的,所以也可以理解为是水谷精气,所以说还是把胆归类于奇恒之腑了】
所谓五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,故满而不能实;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。所以然者,水谷入口,则胃实而肠虚,食下,则肠实而胃虚,故曰实而不满,满而不实也。
【阐释:所谓五脏,都具有贮藏精气而不传泻浊气的属性,所以它们常常精气充满,而不能像肠胃、三焦、膀胱那样,因为要传输浊气而时常暂置浊气于其中。而所谓六腑则主要是传导阴浊之物而不能长期储藏它们,所以可以一时暂置这些浊物,却不能让其将它长久贮藏起来。所以从整体的运作状态上看,人将水谷饮食从口腔吃进来后,胃部最先充盈,而肠道仍旧保持空虚,之后食物向下传倒,则肠道被食物占据,而胃部重返空虚的状态,六腑总体来讲不会全盘被充满,所以我们说它们实而不满。这就是我们要阐述的:六腑实而不满,五脏满而不实的观点了。】
《阴阳应象大论》云:谷气通于脾。六经为川,肠胃为海,九窍为水注之气。九窍者,五脏主之。五脏皆得胃气,乃能通利。
【阐释:《黄帝内经-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》写道:肠胃宛若大海,而水谷之气由肠胃通过脾,宛若海水流入溪谷,六经比作河川,水泽之气沿着六经的河川通达九窍,而五脏开窍于九窍,则五脏都能通过九窍得到来自肠胃大海的水气滋养,如此五脏便能通利。补充:五脏和九窍的具体对应关系是:肺开窍于鼻、脾开窍于口、肝开窍于目、肾开窍于耳与二阴、心为五脏之主,同九窍的关系都极为密切。】
《通评虚实论》云:头痛耳鸣,九窍不利,肠胃之所生也。胃气一虚,耳目口鼻,俱为之病。
【阐释:《黄帝内经-素问·通评虚实论》写道:头痛耳鸣等孔窍不利的的症候,可能是由于肠胃的病变而引起的,因为胃气亏虚、营养不足以供给五脏的需要,导致了五脏不能通利,则其连通的九窍也会显现出各种症候出来。】
《经脉别论》云:食气入胃,散精于肝,淫气于筋。食气入胃,浊气归心,淫精于脉。脉气流经,经气归于肺,肺朝百脉,输精于皮毛。毛脉合精,行气于腑,腑精神明,留于四脏。气归于权衡,权衡以平,气口成寸,以决死生。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。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,合于四时五脏阴阳,揆度以为常也。又云:阴之所和,本在五味;阴之五官,伤在五味。至于五味,口嗜而欲食之,必自裁制,勿使过焉,过则伤其正也。谨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则骨气以精,谨道如法,长有天命。
【阐释:《黄帝内经-素问-经脉别论》写道:通过饮食,水谷精气进入到胃之后,会将一部分的精微输散到肝脏,这些精微浸满而溢出,则会去滋养肌肉韧带;而食物进入胃中另一部分的精气会注入于心,沁润于心的精气由而被输送到血脉之中,血气流行与经脉中,顺着经脉又归入肺,而周身百脉朝会于肺部,所以肺可将血气再送到全身百脉之中,当血气中的精气被输送到皮毛,皮毛和经脉的精气就会汇合,而大量的精气仍会回归于脉,不断滋润筋骨而运行于经脉。当经脉能够很好地约束气血,而气血也充盈旺盛时,气血的运行流通在整体上就会呈现出从容有序,有力有节的大好形势,人的生命活动也便会显得耳聪目明,机敏灵活,精力充沛。而后气血则周流于心肝脾肾四个脏器之间,循环往复,状态趋于某种特定的平衡态,而这一状态由即可在手太阴肺经的寸口处表现出来,由此便可判断一个人的生死。(补充:寸口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)。】
- 最新
- 最热
只看作者